您好,西宁共青团欢迎您!
现在时间:2023-12-02 03:20:12
勇敢“火焰蓝”,最美“逆行者”:玛尼坚

眼前这位身着“火焰蓝”制服的80后藏族小伙子,身姿坚实挺拔、面庞黝黑俊朗、声音铿锵有力,浑身上下散发着“火”一样的热情,他就是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川南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玛尼坚。参加工作17年以来,先后荣获“三等功、青海省岗位学雷锋标兵、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、公安消防部队先进个人、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”等数十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称号,并选入“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”教材供全国党员宣传学习。他有着藏族人的善良淳朴和消防员的果敢刚毅,是众所周知的最棒“火焰蓝”,最美“逆行者”!


选择人生:简单执着 坚守梦想

图片

1988年9月,玛尼坚出生于青海省化隆县的一个藏族村落。父亲将最美好的祝福融入于“玛尼坚”这个名字,藏语中“玛尼”有佛法之意,“坚”则为护佑,也许这个名字在冥冥之中注定他将会有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。

与普通藏族家庭不同的是,玛尼坚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,雷厉风行,坦诚直率,敢说敢干,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声望。玛尼坚认为父亲这样的性格正是军人这个职业所刻下的坚实烙印,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。

玛尼坚不仅学习刻苦,而且特别喜欢听父亲讲述军营的故事,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军人梦。在读县民族中学的时候,每到寒暑期放假,都会和父亲一起放牛牧羊,缠着父亲讲当年在兰州军区某部队服役时的故事,一遍遍地聆听,不忽略每一个细节,之后就躺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,仰望蓝天白云,无限憧憬军营生活。

2005年,17岁的玛尼坚,看到化隆县武装部悬挂的征兵横幅,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。怀揣对军营的执着向往,毅然决然来到了原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,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消防兵,迈开了人生重要的一步。


磨砺初心:勤学精进 坚定沉稳

图片

玛尼坚初入军营,普通话既不会说、也听不懂,语言沟通成了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。训练时班长下达的口令,在他听来宛若天书。就连日常生活,和战友的交流也都困难。

因此,玛尼坚在军营里闹出不少笑话。有一次班长对玛尼坚说,你出门时别忘了把门带上,玛尼坚听到这句话后,不禁愣在了原地,原来在他的理解中,把门带上就是把门板背走,好端端的门板,为什么要背走呢?正当玛尼坚慌忙寻找工具准备拆卸门板时,战友们却哄堂大笑起来。

为了学习汉语,玛尼坚凭着藏族男儿不服输的劲头,只要一有机会,他就会大声朗读部队悬挂的横幅内容,一遍遍对着录音机模仿发音,一遍遍地读报纸,遇见看不懂的字句,就标记出来,战友笑着说道“当时玛尼坚看到字就大声读,见到人就问,像走火入魔了”。

为了学好普通话,他还特地买了本《新华字典》,一遍一遍地查,一笔一画练写字,一次次地请教战友,渐渐地玛尼坚认识的字越来越多,汉语也说得越来越标准了。当兵的第二个年头,他已经能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战友交流。不仅如此,他还练出了一手漂亮的汉字。

“武艺练不精,不算合格兵”这是玛尼坚的座右铭。为尽快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消防员,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基本功的训练中。

消防水带、消防绳是火场救援的常用器材。按照规程,消防员到达火场后,战斗准备只有二十多秒时间,这也就意味着,至少需2盘20米消防水带,水带连接必须在几秒钟内完成。消防绳24种绳结方法,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用途,都关系到火场救援的成败和效果。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,准确地完成对接水带、绳索打结,玛尼坚抓住一切时间苦练。消防水带金属质地的接口笨重坚硬,消防绳又粗又硬,玛尼坚的手新伤摞旧伤,老茧起了一层又一层,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这项操作技能。回忆起初到消防队的那段日子,玛尼坚说“那段时间,我从来没睡过午觉,趁大家睡午觉,我就抱着水带不停的练习,把一根消防绳拆散了又打起来,打起来了又拆散,就像条件反射”。

为加强体能,玛尼坚每天训练完都主动给自己加压,多做100个仰卧起坐、100个俯卧撑、100个引体向上、100次杠铃推举……,正是靠着这样的坚持,玛尼坚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基本功,从一个消防“小白”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消防员,在2010年全省消防比武中,荣获了个人单项一等奖,2018年在全省消防比武中荣获了集体一等奖,也是全省唯一连续参加过三届全国消防救援比武的消防员。



坚守事业:忠诚可靠  竭诚奉献

图片

“对党忠诚、纪律严明、赴汤蹈火、竭诚为民”,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玛尼坚始终牢记在心。入职17年来,玛尼坚共完成重大消防安全保卫任务1000余次,参加重大应急救援任务700余次,营救遇险群众120余人。

2010年4月14日,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.1级地震,玛尼坚和战友们奉命驰援,那是玛尼坚第一次执行重大救援任务。当消防车驶进震中结古镇,一栋栋倒塌的房屋蓦然闯入眼帘时,一名老师冲过来大声喊道“楼里还埋着人!”。这栋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教学楼坍塌严重,原本四层高的楼体,只有两层高了。余震不时发生,废墟里的人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,为了降低二次伤害几率,玛尼坚和战友们当时所能使用的只有铁锹、洋镐还有两只手。不停地拨、抬、撬,那一刻玛尼坚和战友们完全进入忘我的状态。“快点,再快点!”粗粝的混凝土块很快就磨破了玛尼坚和战友的手掌,鲜血和泪水一起滴落在废墟之上,粗硬的钢筋,扎伤了玛尼坚的脚踝,可是他根本顾不上看一眼自己的伤情。“不能停,不能停!”手上的动作是机械式的运动,可是脑海中却始终回荡着这个念头。傍晚时分,玛尼坚和战友终于在废墟中找到了一位生还者……12天的抗震救灾中,玛尼坚利用语言优势主动与现场藏族同胞交流,搜集救援信息,与战友共同营救被困人员6名,挖掘11具遇难者遗体、14万元现金及价值167余万元的贵重物品。在不断余震下,他还利用九米拉梯从玉树国税局摇摇欲坠的四楼窗户攀爬进去,成功抢救2000余份被埋压的国家重要票据,保护了国家财产安全。

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玉树灾区视察,看着满地废墟和救援的战士们,紧紧握住玛尼坚的手说“辛苦了,一定要注意安全!”谈起这段往事,玛尼坚说,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,这是党和国家对消防救援工作的肯定,即使吃再多的苦,受再多的累也值得。

在玛尼坚的职业生涯中,类似的经历还有多次。2020年1月13日,省内一市发生地面塌陷,一辆公交车掉入塌陷地坑,部分群众下落不明。接上级紧急命令后,玛尼坚和大家从百公里外的集训地急赴现场开展救援。在路上虽已初步了解事故现场情况,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现场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许多。玛尼坚目测地坑直径超过五米,和大家立即决定在地坑两端制作锚点,然后拉设牵引绳,利用滑轮降到坑底,展开救援。玛尼坚是第一批下到坑底展开救援的消防员,壁上的虚土不断地往下掉,坑底满是泥浆,泥浆没过脚踝,玛尼坚根据地坑塌陷形态,判断出最可能有生还者的地方,然后用小铲一点点地往外拔土。“为了避免伤害到有可能埋在泥土中的人,那次救援,我们没有用大型设备,全靠人工。”玛尼坚说。

高原冬夜寒风刺骨,浑身泥水的玛尼坚,衣服很快便结了层冰。夜幕越来越深,正当他小心翼翼在泥浆中翻找试探时,一个土块从高空跌落,不偏不斜正好砸在了玛尼坚背上。“小心!”旁边的消防员对他喊道。一阵钝痛传来,玛尼坚不禁倒吸一口冷气,可是他手下的动作却没有停下来。晚上九时许,玛尼坚终于找到了第一位遇难者,他轻轻地托起遇难者遗体,将他送到了地面……救援的那天,玛尼坚在地坑里工作十几个小时仅仅喝了一口热水,囫囵了一口热饭。救援结束后,玛尼坚整整病了一个星期,他是用生命在捍卫人民群众的安全。

在消防战线工作的17年里,和玛尼坚一同参加工作的消防员大多都转行其他职业,但患有严重腰肌劳、膝关节积液的他却秉承着对职业的热爱,忠于自己的初心,信念从未有过丝毫动摇,始终在奋战在消防一线!


生活本色:铮铮男儿  热血柔情

2016年6月6日,玛尼坚的妻子临产住院,需要实施剖腹产手术。妻子打来电话,让他赶紧到医院签手术单,可那天恰好是总队比武,作为特种车辆驾驶兼操作员的玛尼坚如果不参加比武,则整个项目就无法进行,玛尼坚在电话里对妻子说,“比武结束我第一时间就赶回去”,电话尽头,妻子没有说一句话,可是玛尼坚能感觉得到那一刻她内心的失落,他的心头不禁一酸。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,可那天玛尼坚默默地哭了,躲到无人处,偷偷地抹去眼泪,一头钻进驾驶室,执行起了比武任务。比武结束后,玛尼坚急匆匆地赶到医院,妻子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。玛尼坚说“每次想到这件事,我的心里都愧疚万分,感觉对不起爱人和孩子”。如今,女儿已经5岁多了。虽然消防员与家人聚少离多,但只要休息,他就会陪妻子、陪女儿,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一个好丈夫、好父亲,家庭幸福和睦,获得了青海省“最美家庭”称号。


玛尼坚同志无论是在日常学习训练,还是在灭火抢险救灾的第一线,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消防员的职责使命,用辛勤的汗水表达着对消防救援事业无限的忠诚与热爱,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高原消防事业,用执着和坚守换来了一方平安。